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CICCE之声
何自力、王传智: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及其本质要求
2023-02-14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具有鲜明的历史感。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难题,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样板,具有重大世界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坚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把握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重要概括的科学内涵和理论贡献,对于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提高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具有鲜明的历史感。

(一)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现代化有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轫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机器大工业体系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产力支撑,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产关系条件,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形成、发展并最终陷入困境。资本主义借助机器大工业开启了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市场,创造出新的交往方式,建立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使商业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使非工业国由于世界贸易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在创造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市场、现代化的城市的同时,也在大规模地制造贫困、犯罪、奴役。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阶级,财富占有两极分化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口陷入赤贫,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在资本主义国家外部,资产阶级为了寻求原材料的供应地和商品的倾销市场,用武力手段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使其成为被掠夺被奴役的对象,失去发展的独立性。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是人类的福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科学预见:生产高度社会化,生产资料实行社会化占有,私有制退出历史舞台;消灭了旧式分工,社会生产有组织地进行;物质财富极大丰裕,共同富裕得以实现;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在公有制和联合劳动的基础上,是为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这样的现代化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现代化,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渊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启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崭新课题。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同时,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例如,剥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对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发展重工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确定为重大战略目标;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原则,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目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三)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探索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积极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沉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探索,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进中华民族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是提出了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首先,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差别巨大,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是少数,覆盖的人口规模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8。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2021年,我国宣布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不但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贫困,而且意味着人类减贫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推动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其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全球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形成4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这在当今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的巨大市场对于深受西方国家经济停滞和外溢效应拖累的全球经济走出困境是不可多得的机遇,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必将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地发展。再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了建设现代化的新经验。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进入现代化社会,规模将超过西方国家人口的总和,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不顾本国国情,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结果陷入发展困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党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准确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大势的基础上稳扎稳打,积极作为,走出了一条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更符合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高举共同富裕旗帜,不断探索和推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变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下,我们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朝着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1万元,进入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状况得到重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节假日增多,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人。这些成就的取得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标志着共同富裕取得了重大进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既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推动和实现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加强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对民主参与、精神文化、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能够更加自觉、更为主动、更加自由地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主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消除了异化劳动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确保劳动者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下,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充满了机遇和希望;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面临挑战和灾难。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教训是:一个仅仅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与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不可调和不同,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过去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着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着力确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导向,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和建立。经过长期持续的努力奋斗,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从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看,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大都有着战争、殖民、掠夺的不光彩历史。英国过去是典型的殖民主义国家。18世纪,英国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为了向外推销工业产品和保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英国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推行炮舰政策,用武力在全世界开疆拓土,殖民地遍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形成了“日不落帝国”。在英国的带动下,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也纷纷走上对内加强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对外控制和掠夺殖民地的道路。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和扩张史。美国自建国以来,绝大多数年份处于战争之中。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美国倚仗其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优势,打着“自由、民主、人权”旗号,频繁在海外发动战争,让世界陷入持续动荡之中。中国式现代化不走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曾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一条中国式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全方位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推动文明互鉴,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出深刻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明确界定,涉及面广,针对性强,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实践指南。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为此,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坚持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自觉;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着力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讲究工作实效,杜绝形式主义,提高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要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行、行必果,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力戒奢靡之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加强能力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锻造政治能力,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家里手。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形成的,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指明的现代化道路一脉相承。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要以改革的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抓住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机遇,坚持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做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并重,依托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实现产业之间、区域之间、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特别是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坚决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实现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高质量发展要求融入全球经济,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基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崇高政治诉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方议会民主有着本质不同,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动员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现代化,二者缺一不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文化创新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精神世界塑造中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打破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路径,开辟了人类现代化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根本体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此,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构建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要着力做好分配蛋糕工作,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加大财税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要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规范有序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撑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壮大共同富裕的根基。

(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打造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要树立绿水青山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着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大力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

(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具有客观必然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大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必然伴随战争、殖民和杀戮的“魔咒”,开辟了以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导向的人类现代化新境界。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加重的背景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要努力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建共享、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九)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和实现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向上、生态美丽的现代化进程中取得历史性成就,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形成关于中国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概念和范畴;要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赢得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着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铸就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赋能文化强国建设,使中国式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更加丰满、更富有时代感。

注:本文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编号:20JJD710003)的成果。本文的参考文献请查看期刊原文。

         

作者:何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传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经济纵横》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