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CICCE之声
刘元春:中国外贸韧性持续显现
2023-12-22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世界贸易呈现分化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顶住外部压力,外贸韧性持续显现。海关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7万亿元,增长1.2%。其中,出口2.1万亿元,增长1.7%。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在全球贸易中,中国的贡献不容小觑。

 

继续扩大中国外贸的优势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修复慢于预期,疤痕效应不可忽视。同时,中美之间的技术战、脱钩、去风险所带来的全球技术贸易额下降,直接导致全球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放缓。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全球芯片交易、半导体交易等高新技术交易额剧烈下降。受此影响,全球在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和相应的扩展上,较疫情前的状况有所放缓,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全球专利技术的下降上。

 

“我们加强同伙伴之间的合作,加快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际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要求,比如DEPA,不断完善数字贸易的规则体系,这样能为正在分化的世界贸易注入中国力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我国要更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等外贸出口“新三样”,未来要使得这一优势更为明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认为,在这种背景下,提高中国的开放度,尤其是制度型开放,可以有效地提升去中国化的机会成本。因为我们越开放,外国资本离开中国或实现去中国化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这两者是一个跷跷板的作用和特征。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投资将进入爆发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2024年的经济增长点,会表现为投资规模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举措下温和回升、新基建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新一轮科技和产业投资进入爆发期,这是全球的趋势,对中国来说,部分行业领先,但大部分行业还有差距,所以会成为一种成长的新动力。

 

在消费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消费出现了消费分层等新特征,有的下滑、有的增长、有的稳定。对消费应持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度,消费持续活跃、兴旺扩张、质量不断提升。不过也应该看到一个不利的现象,由于三年疫情的影响,消费者收入增长是慢于经济增长的,把所有情况综合在一起看,中国消费增长的潜力仍然强劲巨大,但是现在要在居民收入增长跟上经济增长上下功夫。由此才能够使其中最能拉动形成消费热点的东西在消费当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复苏上行。

 

在投资端,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要从投资于物为主,向投资于人和物并重转变。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推动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二是要更加注重投资于人,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人力资本和民生保障的投资占比。三是优化服务业准入限制,加大服务业对民间资本开放力度,为民间投资者拓展新领域,激发投资潜力。四是加快安排和实施以三峡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等为代表的“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工程。

 

增强经济活力最重要的是增强经营主体活力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明年还是有很多新增长点,包括科技创新会激活新的产业业态模式,产业升级会孕育新动能,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他预计,中国经济明年实现5%的增长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王一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在巩固正常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前面加了三句话: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这三个方面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着力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一点。增强经济活力最重要的是增强经营主体活力,当前形势下如何激发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中央已经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1+N”文件,表明了中央对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的高度重视。

 

11个月民间投资止跌回稳,扣除房地产投资,民间投资是9.1%的增长,下一步,关键要把政策落实到位,包括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解决“明放暗不放、虚放实不放”的问题,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也要切实回应民营企业的关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权益,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的举措,增强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让他们心无旁骛创新创业,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原文刊载于《中国经济时报》20231222日第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