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创新团队  研究成果
中心积极开展政治经济学研究 产生重大影响
2015-03-11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邀请学者座谈经济形势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心发挥优势,积极组织学者就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开展研究,取得系列成果。2015年第1期《政治经济学评论》设专栏发表中心学者文章,2015年1月21日《光明日报》专版以《时代呼唤政治经济学的繁荣复兴》为题发表中心学者观点,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主办的《参考资料》全文转发中心学者观点,报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国务院总理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参阅,并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心有关专家学者的发言摘登如下:

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洪银兴(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南京大学教授)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所谓学好,指的是认知,也就是对政治经济学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认知;所谓用好,指的是实践,按经济规律办事。两者合起来就是依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知行合一。为什么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这是由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功能决定的。

首先,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有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世界观、社会指向和科学的方法。

其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生产关系,揭示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面对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应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这就是邓小平所强调的不能只讲发展生产力,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解放生产力就是要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因此,当前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就是要为我国正在推进的经济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政治经济学着力研究经济发展规律,是实现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不是简单描述经济现象,而是要透过经济现象,揭示其经济本质和内在的必然性。同其他自然规律一样,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增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觉和自信

逄锦聚(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教授)

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但他运用的一些基本范畴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是完全可以应用的,他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人类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生产规律,例如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等等,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也是完全适用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赖以建立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更是适用对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社会经济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走过弯路,但我们坚持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学并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如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理论,妥善处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理论,等等。所有这些探索和取得的进展,都为其后中国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和中国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对经济学理论的需求日益强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与日俱增。在实践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理论界加快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关于改革方向、目标、道路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开放理论等。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五求”

顾海良(中心重大任务首席专家、教育部社科委委员)

我们可以用“五求”来概观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我称之为新政治经济学)的已有成就和未来取向。

一是“求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来就是以对社会经济关系真实、真知的探求,以对经济科学真谛、真理的追求为目标的,“求真”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本质。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一路选择,就是“求真”的生动写照。

二是“求实”。马克思在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就主张“从当前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新政治经济学之“实”,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事实”,就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事实”。

三是“求新”。政治经济学作为“历史的”科学,决定了新政治经济学务新、创新和求新的特质。改革开放以来,新政治经济学一直以其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和新结论,升华理论的指导力和阐释力,深刻体现了源于新的实际、新的实践的“求新”特质。

四是“求善”。对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异样”、“异质”的经济学理论,不只限于交锋的单一思维,而是拓展为交流、交融和交锋的多种对待方式,既善于吸收和借鉴各种经济学理论的菁华之处,又善于摒弃和批判其糟粕之处。

五是“求美”。直面前沿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把著述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广袤大地上,成为透亮人们思想深处的普照之光,是新政治经济学之大“美”。正是在紧扣中国经济道路探索和经济制度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中,新政治经济学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理论风格和风范的学术品格和品位之美。

发扬中国特色和民族风骨

林岗(中心重大任务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恩格斯曾说过,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历史学科。发展中国的经济学,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又要注重从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进步或文化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这个社会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但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国际性又多了一些复杂性。撇开政治性价值不说,即使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由于存在包括伦理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语言表达等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国家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也有明显差别。因此,在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汲取别国有益经验的同时,我们要发扬中国特色和民族风骨。数典忘祖,抛弃传统,对别国的东西生吞活剥,全盘照搬,只能使本国的理论和教育成为外来文化的推销员。

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主张与国际接轨的今天,在经济学中坚持中国特色和发扬民族风骨的问题都不能说已经解决得很好。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或各种应用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都多少带有点“言必称希腊”的味道。其实,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包含着不少精彩而深刻的经济思想。认真从本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使教师和学生增强传统文化素养,形成学术的民族风骨,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无论是对于古代还是现代、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中国学者在经济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这些成果是从中国经济变革和发展的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我国经济学发展的基础。

为民族复兴提供理论支持

张宇(中心重大任务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奇迹,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话题。理论是实践的反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理论的繁荣与兴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必然要在经济学的理论和思想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实践获得成功的理论逻辑和思想资源。具体来说,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意义在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性以及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提高我们认识和改造经济世界的能力;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使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并有效指导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和学术走向世界,扩大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经济话语权,提高软实力。

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需要认真学习并科学借鉴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充分吸收其中有用的、合理的成分。但必须看到,西方经济学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基本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错误。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理论简单套用于中国,必然会造成理论和实践上的严重误导和混乱,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吸收国外优秀成果,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扎根历史、服务现实,开放融通、兼容并包,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