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研究生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计划
2015-09-20

一、背景

2012年5月4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为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特制定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计划,以通过本计划的实施,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开展经济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指导思想

根据《通知》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拟面向经济学科发展前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依托两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并引进国外优质办学资源开展实质性合作,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以此为基础,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努力建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够发挥世界引领作用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力争在影响和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创新经济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任务: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二是为国家培养一批理论素养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经济学创新人才;三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经济学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中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指导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研究以及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专门人才。

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该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包括:
(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及主动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3)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能够用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熟悉中国国情;
(4)掌握和系统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工具,了解中外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发展历史;
(5)具有较强的数理经济学功底,掌握现代计算和分析技术,对现实经济问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以及较强的获取和分析经济数据、经济信息的能力;
(6)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开放精神,具备熟练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及工作能力;
(7)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具备进入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深造的潜力。

四、人才规格

本计划为本科、硕士、博士连读计划。 学制9年。

五、生源与规模

本计划由40名经济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创新人才培养班来实施。根据“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遴选,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兴趣和发展潜质。

六、课程设置

1.本科阶段课程由9个模块组成:
(1)一般理论模块,包括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
(2)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模块,包括中外经济史和中外经济思想史课程。
(3)计量分析和统计知识模块,包括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国民经济核算等课程。
(4)一般经济理论的扩展模块,包括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博弈论等方面的课程。
(5)金融、保险、贸易理论模块,包括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课程。
(6)产业和区域经济模块,包括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方面的课程。
(7)劳动、环境与能源经济,包括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方面的课程。
(8)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模块,包括财政学、国民经济核算、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9)企业管理与营销模块,包括公司理财、企业管理、会计学、投资学等方面的课程。

七、培养机制

1.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需求,逐步推广小班授课,关注学生差异,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探索个别教学,突出因材施教;加强互联网交流学习平台建设,推行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网络教学组织形式;
推行现场教学,通过深入企业或项目现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力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营造开放性、协作性学习氛围。
2.双语教学
有条件的课程用双语进行教学。双语教学要求使用原版教材,主要用外语进行教学,外语试卷考试。
3.体验教学
实习内容:(1)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历史纪念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参观考察一些在坚持改革开放方面取得成效的地方和单位;(3)到农村、机关、厂矿开展调研;(4)到实际部门熟悉工作流程和职能规范;(5)国外参加学习及研究交流等活动。

4.科研创新训练
由计划提供经费并设立研究项目,学生以团队方式申请项目。每个项目配一名教学水平高、科研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立项选题和实施研究的过程指导工作。
5.实行“三位一体”导师制。三个协同单位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度指导。从本科开始给每位学生配备导师。研究生阶段实行双导师制,每位硕士和博士都安排两位老师担任导师。
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包括:加强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及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指导学生熟悉课程,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的平时学习;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等。围绕“课程修读”、“读书活动”、“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社会实践”等主题,充分发挥导师小组的作用。
6.协同教学。
教师在进行本校协同班教学的同时,交叉参与两校协同班的教学活动。交叉参与教学是协同班的最显著特色,两校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和师资优势,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交流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安排教师到对方学校从事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主要以讲授一门或两门课程的方式进行组织。所讲授课程应当以优势课程为主,主讲老师应当是该课程的优秀教师。双方要为参与交叉教学活动的教师提供完成教学工作的条件,要积极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
7.开展学生交流。
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安排学生到对方学校修读对方的特色课程。双方互派学生人数对等。双方为交换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其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习。互相承认学分。
合作开办本科生夏令营。
8.开展讲座交流。
基于两校的学术研究优势,可以安排双方研究人员交叉举办学术讲座。
9.合作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
可以安排双方学校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合作。组织由双方教师参加的课程组,双方教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包括合作授课、合作制定教学大纲、合作编写高水平教材。
10.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和举办教学经验交流和报告会。
双方设立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项目,支持双方教师参与。举办教学经验交流和报告会,为双方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和探索,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提供条件。合作申报教学成果奖。
11.国际化合作办学
通过世界级的科学家的访问、高水平学术报告等等形式,营造开放平等的交流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
聘请国外知名学者作为学生的个人导师;
利用夏季学期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交流访学;
聘请境外学者讲授部分专业课程;
到境外一流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
与国际一流名校进行合作,探索“2+2”、“2+3”获取双本科、双本科+硕士学位的联合培养机制;
打通创新班与出国留学、研究生培养通道,实现创新人才的连贯培养,创新班学生在顺利完成本科段学习后,可选择出国深造或直接进入本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学生可结合“百人后备师资培养计划”的实施,在学校的帮助下到国外的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生直接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可任意选择一个专业进入直攻博项目。对于本科段已经修过博士课程的学生,可免修相关课程、缩短学习年限要求。

八、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
由学院组成协同创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聘任专家委员会、审定学生遴选程序和结果、考核教师绩效、保障经费支持、引进校(境)外师资、规划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时解决相关问题等。
专家委员会由领导小组聘任,其职责包括:探索培养模式、制定选拔原则和培养质量评定体系、承担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义务、推进国际交流等。
2.资金保障
学校根据培养需要,在协同创新班的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投入、课程建设、海外学者聘金和交通费用、学生奖学金(参照研究生标准)、学生调研和科研资助、国际交流补贴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
3.计划实施
由学院协同创新领导小组负责本项目的落实和日常管理工作。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