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工作简报(2016年第56期 总第136期) |
2019-03-27 |
中心学者把脉中国经济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心”学者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新态势,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展开深入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献计献策。 《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2016年第10期发表了“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召集人逄锦聚教授与“中心”科研团队负责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刘凤义教授合作撰写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则,稳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文章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则为指导。在落实中央提出的五大任务时,要防范一些不良倾向发生:“去产能”要防止削弱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去库存”要防止新一轮房地产泡沫的发生;“去杠杆”要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降成本”要防止片面降低工人工资;“补短板”要防止该出台的政策不到位;要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只要市场不要政府的倾向。 《政治经济学评论》杂志2016年第二期刊登“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召集人逄锦聚教授的长文《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指出,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判断,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能照搬凯恩斯主义,也不能照搬以供给学派为理论基础的里根经济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和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原理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八项重大原则: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第二,坚持矛盾分析和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原则;第三,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原则;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的原则;第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的原则;第六,坚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和协调发展的原则;第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原则;第八,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的原则。 《政治经济学评论》杂志2016年第二期上同时刊登了“中心”多位研究员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笔谈文章,包括何自力教授撰写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供给侧宏观调控》、邱海平教授撰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刘凤义教授撰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向》、张晨副教授撰写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张云讲师撰写的《从供给与结构两个角度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张海鹏讲师撰写的《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笔谈文章分别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宏观调控要求、以及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等多方面,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清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的实践,同时要放眼世界,要在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各项政策。 “中心”首席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何自力教授于2016年5月在《求是》上发表了《以化解过剩产能重塑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一文。文章指出,从供给侧发力,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已成为当前一项必要且紧迫的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深刻吸取西方国家“去工业化”的教训,对待过剩产能问题不能简单“一去了之”,不能认为是与传统产业“一刀两断”。必须结合国情,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我们要扎实推进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的基础上,着力重塑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助推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具体而言,一是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二是实施适度的总需求管理;三是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增强国内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五是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中心”研究员刘凤义教授2016年3月2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推进供给侧改革要抓住深层关系》一文,文中指出,西方经济学与我国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在供需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要准确理解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上来。“供给侧”强调了从生产的决定性作用方面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和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包括了分配、消费等活动中许多环节的改革。要使人民更幸福、更有获得感,必须从“增长型发展模式”向“共享型发展模式”转变。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要开展“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让改革真正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之所在。 “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邱海平教授2016年3月在《红旗文摘》上发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文,文章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供给侧问题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既应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求,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足长远。另外,邱海平教授于2016年5月3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文中强调,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造成消费能力外流,因此我们必须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经济学截然不同,必须辩证看待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关系,既要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注重完善生产关系,进而创造性地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刘凤义教授在同一天的《中国社会科学报》第一版,发表了《正确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文,文中指出,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解决。西方经济学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是形而上学的二分法,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机共生的关系,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不能非此即彼,要有辩证思维。文章还提出了要避免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陷入“凯恩斯主义陷阱”,即认为政府的作用仅仅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这种观点必然把改革引向私有化。 “中心”理事、南京大学沈坤荣教授在2016年第2期《南京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一文。文章进一步剖析了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指出了目前我国供给主要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一是供给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国内的(潜在)消费需求;二是供给质量不高,影响最终需求;三是供给成本太高。如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等。关于“供给侧改革”从何处入手,沈坤荣指出,首先,正确处理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的关系。其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第三,在稳定化的宏观政策出台的同时,加快推动市场化改革进程, 特别是把握有利时机和社会舆论,对传统的“软预算”约束部门进行改革。第四,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第五,拓展发展的视野,开拓国内和国际发展的新空间。 “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丁守海与查显友合作撰写的《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理论》一文刊发在2016年第8期《红旗文摘》。文章指出,今天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与当年西方不同,照搬照套无益于问题解决。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成果,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当前的形势和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应有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初次分配的机制;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科学发展。 “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方福前教授在2016年第3期《理论探索》上发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回答的两个问题》。文章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回答的两个问题: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重要?二是如何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目前的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供给侧,产能过剩和超额库存大面积持续存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拖累,中国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结构失衡,中国经济存在“滞胀”的潜在风险,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供给。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如何调动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这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