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会刊  中心工作简报
中心工作简报(2016年第138期 总第218期)
2019-03-27

协同创新大讲堂近期举办两场专题讲座

2016年12月15日——16日,“协同创新大讲堂”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秘书长胡家勇先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一主题与广大师生进行深入交流。

胡家勇在讲座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体,是由中国独创并极具中国特色的重大理论发展成果,在当前“新常态”的形势之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将迎来新的突破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方法,又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既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合理手段,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紧紧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渐进式转变而逐渐形成和完善,长期的计划经济对市场束缚太多,易导致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然而市场经济自身也存在“市场失灵”的弊端,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同时又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市场调节的基本方式。在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之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创新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获得更鲜活旺盛的生命力。

2016年12月16日,“协同创新大讲堂”邀请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罗竹平副教授,为广大师生带来题为“城市集聚与外国直接投资——基于中国与印度案例研究”的精彩讲座。

罗竹平重点介绍了其所构建的城市集聚与吸引外资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他将城市划分为偏远小城市、核心大城市以及港口城市等几类,并强调偏远小城市与核心大城市由于基础设施、人口规模等差异,对于外资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讲,偏远小城市的物价水平较低,劳动力的工资与素质水平也相对落后,如果外资选择进驻于此,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人力成本;但考虑到生产的商品主要供应于较大城市,这样一来又使得运输成本增加。企业总是倾向选择对其最有利的城市进行投资,因此兼顾运输成本与人力成本的平衡,偏远小城市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在国家开放初期并不必然成为影响外资进入的第一要素。反之,核心大城市以及港口大城市得益于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府政策以及较低的通关关税却能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重点发展少数几个经济特区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一点。

凭借外资优势,核心大城市快速发展,势必会吸引大量周边小城市的劳动力来寻找工作机会,随着人口的快速膨胀,城市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形成城市集聚现象,诸如拥堵、污染等“城市病”也随之而来。从劳动力的角度出发,罗竹平提出一种大城市劳动力在通行成本与居住成本之间寻求平衡的博弈方式,即越靠近城市中心,通行成本降低,工作时间增加,但居住成本也在大大提高;而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尽管会降低居住成本,但通行时间的增加也减少了实际工作的时间。如果仅仅只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后期的城市病问题将很难避免。因此,通过国家开放吸引外资,实现城市之间产业转移来扩大城市的受益面,惠及其他边缘城市的方式是非常可取的。

通过对比中国与印度的情况,罗竹平指出印度虽然整体人力成本水平较低,但受制度不完善、基础设施差、城市之间贫富分配不均等不利因素“拖累”,最终吸引的外资有限,甚至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从沿海沿岸几个“经济特区”开始“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政策支持等方式着力吸引外资,并借助外资发展成为大城市群,进而惠及更多内陆地区的“有顺序、有先后”的逐步过渡方式,十分值得借鉴与参考。

本年度,“协同创新大讲堂”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已开设20余场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十三五规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与贸易协定等。今后,“中心”将继续聚焦经济热点问题,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大讲堂”的学术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学术交流平台和政策咨询智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