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会刊  中心工作简报
中心工作简报(2017年第38期 总第258期)
2019-03-27
中心理事长鲜祖德谈“三新”统计改革与创新
   

为了科学揭示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新特征、新变化、新规律,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下简称“三新”)在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方面的进展和成效,测度新动能,反映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心协同单位国家统计局顺应形势,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三新”统计改革。“三新”经济有何特征?如何界定“三新”统计的标准?“三新”统计进展如何?难点何在,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心理事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鲜祖德就上述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发表于2017年4月17日《中国信息报》。

在开展“三新”统计的背景方面,鲜祖德提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引导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三期叠加”环境下,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不断增强,有力支撑起我国经济发展新天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新”统计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健全“三新”统计,更好服务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开展“三新”统计也是顺应发展趋势、回应社会关切的迫切需要。同时,开展“三新”统计还是推进统计改革创新的关键举措。

在新阶段下,鲜祖德将“三新”经济的特征概括为:一是互联网成为核心基础设施;二是数据成为一种新的资源;三是跨界融合混营是大势所趋;四是分享无处不在;五是促进动能转换。而关于“三新”的确切内涵,鲜祖德教授认为该概念目前仍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演进中的概念。因此,“三新”的对象和范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同时,国家统计局对“三新”的统计标准进行了界定。2017年2月,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印发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试行)》,该分类将国民经济行业中具有“三新”模式特征的类别整合梳理,分层编码,形成体现“三新”特征的统计分类标准。分类采用线分类法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三新”有关活动划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层。分类包括了现代农林牧渔业、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活动、节能环保活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新技术与双创服务活动、现代生产性服务活动、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现代综合管理活动等方面的内容。“三新”分类较为科学地界定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的范围、对象和内容,为开展统计调查,进行数据采集、加工汇总、分类整理、研究分析奠定了分类标准基础。

鲜祖德提到,围绕“三新”统计,国家统计局主要从6个方面扎实推进相关工作。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国家统计局一方面积极组织调研,了解各地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培育情况;另一方面组织专门力量,系统学习和研究国际上新动能新兴产业统计的最新理论和方法。二是精心组织试点。国家统计局与北京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研究建立健全“三新”统计监测体系等问题。组织上海、浙江、贵州、重庆、四川和深圳等省(市)开展以“三新”统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试点。各地先行先试,为国家建立健全“三新”统计指标体系和标准,改进完善“三新”统计调查和核算方法提供了宝贵经验。三是组织实施“三新”专项统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16年4月,国家统计局印发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四是研究建立“三新”统计分类标准。五是探索开展“三新”增加值核算。国家统计局制定了“三新”经济增加值核算办法,并尝试进行初步测算。六是研究建立经济发展新动能统计指标体系。同时,国家统计局努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创新,完善统计制度方法,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三新”统计中的应用,创新工作方式,扩大数据来源,改革统计生产流程,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上探索研究解决新动能测量这一世界性新课题,重点是研究加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测度的标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