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会刊  中心工作简报
中心工作简报(2017年第39期 总第259期)
2019-03-27

中心举办第七届亚洲研究论坛

   

4月19—20日,由中心协同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第七届亚洲研究论坛在北京举办,旨在配合将于今年5月中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企业实践等角度,对“一带一路”建设与企业行为展开讨论与评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和华侨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基于各自实地调研所掌握的一手资料,就企业建设“一带一路”的成果进行介绍,并对企业面临的问题总结提炼,据此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同时,来自韩国、越南、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外国学者参加了会议,并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展开讨论。

中心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在致辞时总结:“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中心研究员、外交部亚洲司参赞姚文认为,“一带一路”沿线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渐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合作项目不断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大批早期收获。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沿线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短短几年,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影响和建设成效远超预期。这归功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其中,共商原则解决了怎么建的问题,即通过战略对接寻找合作最大公约数;共建原则解决了谁来建的问题;共享原则解决了为谁建的问题。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性的海外投资与发展倡议,让人印象深刻;希望美国相关部门能够讨论如何建设性地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美双方应该能够就此找到一种互动方式,进而开展更加富有建设性的互动。

“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企业唱好“重头戏”。张宇燕介绍,“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已经由设计与交流转为落实与经营,中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如果说与沿线国家各级政府建立高层次、多渠道、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动力,那么各类国有企业、私营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就是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姚文认为,企业是对外经济合作的市场主体,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主体。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从容应对潜在风险。会议认为,在充分理解 “一带一路”的光明前景和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认识到落实倡议合作仍然需要细致、耐心的长期努力和艰苦工作,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姚文就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给出几点建议:一是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沿线国家共同需要的新的合作模式;二是要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遵循市场规律,让中国制造和中国产品成为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准的代名词;三是企业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开展项目建设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保和回馈当地社会。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外联融资部总经理索德波从能源合作角度出发,认为“一带一路”能源建设中需要积极应对一些挑战:一是理性分析与应对部分区域和国家政治风险较高的情况;二是重视汇率和外汇风险;三是有效提升投资便利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