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CICCE之声
刘凤义、马梦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第十届全国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峰论坛综述
2021-02-27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文章精神,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20201025日,由《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峰论坛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22所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举措与考核评价体系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学术价值的见解。

 

一、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

20193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从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办好思政课对教师提出的六方面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当坚持的“八个相统一”原则以及党的全面领导在思政课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首先,围绕着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与会学者纷纷指出,高校思政课建设首先要求教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北京师范大学王树荫认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始终是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需要,我们党制定了相应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开展了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障。武汉大学佘双好指出,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关键前提是树立自信。思政课教师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借此不断增强专业自信。上海师范大学张志丹指出,思政课教师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学生思想的侵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革命问题的合法性地位和当代价值,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的伟大社会革命、党的自我革命夯实必要的理论基础,为青年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西南财经大学刘世强指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现实背景,教师要自觉讲好“抗疫”这堂思政大课,通过对中西方国家的防控实践、抗疫成效等内容的对比来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此激励学生坚定政治自信、弘扬抗疫精神、争做有为青年。

 

其次,与会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在于突出理论性。吉林大学韩喜平认为,教师要在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深度。这首先要求教师厚植理论功底、坚持理论学习,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来悟透原理,用学术来讲政治、从政治上看问题,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来丰富课程的价值内涵与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到讲透原理,既要提升教学实践的说理性,又要实现理论话语向现实话语的转变,以学生真正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激发思想共鸣,使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南开大学武东生指出,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娱乐化、理论空心化等现象,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抬头率”与课堂气氛,忽视了课程的理论内涵。高校思政课应讲求“授人以渔”,应注重“讲理”,教师要处理好学生的预期、需求与思政课本身的理论性、学术性和质量要求之间的关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为目标来推进“进教材”“进课堂”工作的改革。

 

此外,与会学者还指出,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当是涵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复旦大学高国希认为,讲好思政课要坚持道、学、术的统一,讲好思政课之“道”在于引导学生充分领略马克思主义的道义情怀、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情感和热爱;讲好思政课之“学”在于遵循教育逻辑、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培养,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讲好思政课之“术”在于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研究思政课的多元化创新教法,使学生深刻体悟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北京大学陈培永从立什么德、讲什么政治、谈什么思想三个问题出发,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大德”,将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社会命运相结合;同时要注重锻炼学生观察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能力与政治智慧;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最好的教科书。围绕着如何落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核心问题,学者们从原则、体系、方法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从宏观层面出发,南京大学胡大平强调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既要坚持课程的整体性,基于高校现有的思政课、专业课课程体系和内容来探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的有效路径;同时也要坚持教育理念与实践形式的整体性,要鼓励教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出发来探索立德树人的多种形式。同济大学刘勇指出,教师应从如下五个方面来努力构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体系:全面完善思政课程,尽快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全面完善课程思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全面完善“十大育人”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育人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提升教师素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从具体层面出发,西南大学何玲玲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继承性关联,这是做好铸魂育人工作的逻辑前提。借此,我们能够从整体上培育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同时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实践创造热情。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认为,教师应当以“学懂”和“弄通”为着力点,从懂意义、懂要义、懂大义三个要求以及理论的贯通、历史的贯通、实践的贯通三个方面出发来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构和内容,探究新颖的教学方法。南开大学呂佳翼分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建设思路,强调要依据习近平对思政课提出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发展要求,运用辩证方法来探索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守正与创新、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理论教化与人格感化等一系列的有机统一,使课程更加鲜活、更加深刻。南开大学刘一博认为,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走出课堂、走进学生成长的情境,充分关注当代学生在投身抗疫斗争中的卓越表现和在中美关系、香港国安法等一系列重大时政问题上的深刻认知,将学生关心、讨论的话题深入浅出地融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学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真正做好学生的成长同路人、思想引路人和信仰导航人。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举措与考核评价机制

习近平强调,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与会学者指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在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与现实导向。山东大学张士海提出将“重点难点问题解析法”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强调要依据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结合、现实需要与历史反思相结合、部分阐述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的原则来选取教学的重点难点,以点带面推进思政课全方位改革。北京师范大学杨增岽提出,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难”与“易”、“显”与“隐”的实践辩证逻辑:“难”意味着课程本身的性质、特点与青年学生思想、兴趣之间存在着矛盾,“易”是指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本原性的驱动力和保障;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各有所长,我们要综合社会进步程度、教育发展水平与思政课课程特点等现实情况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设计。

 

此外,与会学者还分享了一系列效果显著、特色鲜明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与案例。北京科技大学彭庆红从总体上介绍了包括课程思政、网络课程、集体备课、实践教学、数字马院在内的思政课改革热点现象,分析了空间拓展、载体扩充、技术革新、组织推动等改革路径,总结了来自政治、行政、学校、市场等各方面的改革动力,提出了以“体系化推进、一体化设计、社会化整合、综合化施策”为核心理念的具体改革建议。清华大学李蕉指出,清华大学基于“教师+助教+学生”的课程模式积极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管理、课程评估四方面的协同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了新时代价值观的传递。浙江大学代玉启指出,“讲故事”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呈现方式。由于故事在历史记忆、在场体验、情感渗透、价值导向四方面与学生具有更强的契合相通性,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能够切实地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度与认同感。南昌航空大学郭莉分享了航空类高校的思政课改革举措,坚持以传承航空报国精神为核心来凝聚教师队伍、创新课堂教学,系统打造了航空报国精神谱系、典型航空人物故事等系列专题教学共享资源,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协同。

 

最后,针对思政课教师评价与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问题,暨南大学陈联俊指出要在充分了解思政课教师的情况和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分类评价激励机制,注重指向性、平等性、竞争性,涵盖学生受益度、教学贡献度、学术影响力、社会服务力等重要方面。华东理工大学徐国民认为,要坚持推动构建以大学生价值评判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发挥团队力量,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宁波大学李包庚指出,完善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应当遵循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属性、实践属性、价值属性,既要遵循一般课程的知识化考核原则,也要适度融入实践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更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最高标准不断推动构建复合型的教师与学生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请查看中国知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