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CICCE之声
何自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2021-12-19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其必然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就其历史逻辑而言,它不仅是科技和产业革命、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发展引擎演变使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就其理论逻辑而言,它同时关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各环节,既立足内需又扩大开放,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色。就其实践逻辑而言,它突出科学性与建构性相统一,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体系韧性;推动供给体系与需求结构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创新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简称“双循环理论”)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并对该理论的深刻内涵做了系统阐述,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深刻理解这一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对于科学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新阶段,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特点和建构逻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双循环理论的历史逻辑


双循环理论揭示了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新阶段的特点,阐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逻辑。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探索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特殊存在形式、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和根本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循环理论对当前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新阶段进行了深刻分析,为新发展格局界定了十分明确的历史方位。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其一,从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历史逻辑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立足本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势在必然。自人类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科技创新及与之相联系的产业革命已经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三个阶段,目前以互联网、机器人、5G等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人类正在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围绕智能技术和智能产业主导权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谁能抢得先机,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数字化阶段时代特征和要求的发展模式创新。

其二,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逻辑看,经济全球化处在十字路口,重塑经济全球化新动力势在必然。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启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15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二是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2008年)的经济全球化阶段,该阶段经济全球化达到了高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得以形成,世界贸易的增速远远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也改变了经济全球化的强劲发展势头,后危机时代逆全球化沉滓泛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兴风作浪,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目前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明显的动力不足、方向不明、内敛化的逆全球化态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逆全球化态势的积极作为。

其三,从世界经济发展引擎的演变历史逻辑看,西方国家整体陷入经济持续停滞状态。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其后法、德、美、日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形成,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样板。但是,进入20世纪,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五六十年代的发展黄金期后,从70年代开始整体滑向去工业化和经济虚拟化的轨道。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西方发达经济体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进一步恶化了国际循环的质量和环境。要实现我国和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在此基础上重构和引领新型国际大循环。

其四,从人类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发展的历史逻辑看,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势在必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国家借口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实现经济复苏,提出制造业本地化的战略诉求,以政府提供资金补偿方式帮助制造业回流,个别国家利用极限施压手段打压别国,甚至以全面脱钩相威胁,这些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造成严重且长期的不利影响。我国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全面推进复工复产,经济增长实现由负转正,为全球经济增长提振信心,我国努力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积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推动形成国内国际相辅相成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不但有助于加快中国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注入信心,为世界共同发展创造新机遇。

其五,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逻辑看,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调整发展战略势在必然。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充分利用要素价格低廉优势和出口导向战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逐渐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战略,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双循环理论的理论逻辑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性,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揭示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和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政治经济学最鲜明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双循环理论揭示了我国发展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和表现,阐明了在新的世界大势和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以融入、跟随、追赶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格局已难以为继,构建以引领、创新、超越为特征的新发展格局势在必然,为构建“以我为主”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其一,立足社会主要矛盾,打造成熟优质的内需环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入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效克服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切实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形成更加完善成熟优质的内需环境,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其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制度基础。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这是确保新发展格局得以建立并行稳致远的根本制度保证。

其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大强做优实体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吸取西方国家去工业化的教训,把重点放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要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用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其四,完善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交换和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中介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建立高质量的国内流通体系。要着力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高供给质量,激活流通源头;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激励投资和消费提供有力支撑;要着力推动商业组织创新,探索线上线下交易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提高商业组织运营效率;要大力推动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易电子化,着力完善物流体系、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要健全和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简化监管程序,提高监管效率;要提高市场监管队伍的素质,优化监管手段,不断提高监管质量。

其五,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内需,必须提高居民收入。要在加快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逐步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下功夫。为此,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要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着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其六,提升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环节。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提升消费质量,加快消费升级,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为此,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别要鼓励文化、健身等消费,大力释放旅游消费的潜力;要构建良性、稳健的消费信贷市场,从而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其七,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国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国内循环为主,不是要搞闭关锁国,而是为了更好推动对外开放,畅通国际大循环。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是不可能终结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潮流,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时代世界发展潮流,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中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主动作为。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步骤,中国要以自身开放来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开放、共同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要推动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要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断推进通关便利化、跨境贸易、跨境金融、跨境劳务等先行先试;要主动扩大进口,通过举办世界进口博览会形式扩大进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要支持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促进形成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格局;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三、双循环理论的实践逻辑


双循环理论揭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逻辑,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实践遵循。

政治经济学不是实证性、描述性、技术性的知识体系,而是科学性与建构性相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不但深刻揭示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而且还对人们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建构性指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揭示了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区别与联系,阐明了二者之间辩证统一关系,为构建和形成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标出了路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建构性重要举措上。

其一,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新发展格局归根结底是靠市场主体运行的,必须通过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努力激发市场活力,这是我们的基础性工作。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领头雁”、关键领域的“压舱石”。要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推动国有企业做好做实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等工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要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其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体系韧性。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根本的是要抢占科技创新高地,建立创新驱动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新机制。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国就不可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实现发展,短期看这不失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捷径,从长期看只会使我们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始终难以超越,会将我们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竞争力低下。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依托,厚植创新动能,以创新驱动发展。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体制机制保证,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成果,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强大动力。

其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供给体系与需求结构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要优化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使供给体系与需求结构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平衡。为此,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坚持综合施策,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环保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其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创新力。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但要看到的是,“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高度重视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着力提升产业链质量和效率。为此,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标杆,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节能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其五,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是不可能终结经济全球化。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双循环理论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双循环理论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理论创新对发展实践的有力指导作用,为推动新发展格局建设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