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CICCE之声
逄锦聚: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2021-12-17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中国建立新中国的革命道路,一条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奇迹。积百年探索之经验,坚持并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重要的一条,过去的成功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今后要取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功更需要加强党的领导。



现代化是世界潮流。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西方国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马克思曾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暴露出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原则性预测,但对社会主义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并未具体阐述。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一是因为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束缚,二是由于外敌的入侵。两者的结合,扼杀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生机,所以在近代相当长的时间内,尽管许多志士仁人为此付出了努力,做出了牺牲,但都没有成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把探索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政治、经济发展纲领,摸索使中华民族政治独立,经济发展,进而使中国能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段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954年,根据毛泽东的要求,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可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发展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并且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富强、民主、文明”这三大目标拓展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指出要“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党的十五大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十六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阐述、提出新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提出,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正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奋斗目标,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此而勠力奋斗,才使我国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胜利,实现了从积弱积贫到站起来、富起来的飞跃,迎来了强起来的光辉前景。历史充分证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保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此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新征程,更需要全面坚持党的坚强领导。

首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世界上的现代化已有几百年历史,有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有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有靠战争掠夺殖民地国家的现代化,有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有成功的现代化,也有失败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总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借鉴别国经验,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而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方向,实现预定的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其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思想指导的根本保证。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是通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党中央大政方针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协调,实现绿色发展,促进在更大程度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再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面对的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是为百年实践所证明了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要“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这是取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胜利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要切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党中央大政方针贯彻到各个领域,落到实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又对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做了进一步阐述和强调。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总书记的讲话既有宏观思路、指导原则、战略思想,又有具体要求,既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以贯之的战略部署,又有新的重大判断、新的战略举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要按照全会和总书记要求,抓住关键和要害、把党中央的部署落到实处。

首先要抓实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对今后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和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要作为重中之重,抓实抓好。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就一定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分阶段、先局部后全部、不断前进的过程。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程度,一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取决于经济社会制度。没有生产力发展,就根本谈不到富裕,没有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即使富裕也是少数人的富裕而难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带领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巨大成就,前进中出现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自觉主动地靠改革发展去解决。在新时代、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加强党的领导,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还有很多方面,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安全与发展的统一等等,本文就不一一加以阐释。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作为一个有百年历史、90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还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发扬抓铁有痕的精神,“勇挑重担、勇担重责,团结带领人民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努力作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成绩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