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CICCE之声
何自力 顾惠民: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经验
2022-02-28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经济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切实发挥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开辟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坚持党的领导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切实坚持和发挥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赶上时代、赢得主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经济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对经济工作领导作用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经济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1. 确立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思想是在确立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于这一规律性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越来越不相容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发展,造就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马克思说: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无产阶级的这种既是新的生产力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新的生产关系催生者的天然身份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在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过程中具有先天的革命性和先进性。由于发现了无产阶级这一推翻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预言有了客观的实现条件。

2.明确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完成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先进性,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在革命运动中争取领导权,才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他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在其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汇集成一支巨大的革命洪流,才能真正在与资产阶级斗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成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阶级力量。

3.阐明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政治领导。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德国工人运动内部存在不重视党的领导的现象时尖锐地指出:既然连党的领导也或多或少地落到了这些人(指德国资产者——笔者注)的手中,那党简直就是受了阉割,而不再有无产阶级的锐气了。为了守住锐气”,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坚持政治领导,发挥无产阶级的政治优势。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联合其他政党一同革命的行动是可行的,而所有这一切又必须以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致因此发生问题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的政党不应当成为某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而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策。” “应该认清自己的阶级利益,尽快地采取自己独立政党的立场,一时一刻也不要由于受到民主主义的小资产者花言巧语的诱惑而离开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独立组织的道路。他们的战斗口号应该是:不断革命’”

4.明确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作为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私有制既是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源,又是产生一切私有观念的土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一切矛盾和对立的深刻根源,是贫富分化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动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理想,它们构成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和全部理论的基础。

5.明确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资本主义推动各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将越来越多的人变成无产阶级,他们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和掠夺对象的同时,也组织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因此,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坚强领导下才能取得成功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推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并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的理论与实践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对经济工作统一领导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政党理论。

1.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依然存在。如何看待国家在未来社会的地位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恩格斯认为,国家在未来社会将消亡,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当不再有需要加以镇压的任何阶级的时候,当阶级统治和根源于现代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生存斗争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和极端行动都消失的时候,就不再有什么需要镇压了,也就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了。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列宁发展了恩格斯的国家消亡理论,认为恩格斯所说的国家自行消亡是指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国家形式的消亡,而不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消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只能打碎,不可能自行消亡。列宁进一步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资产阶级权利没有完全取消,还没有消除对不同的人按不等量的劳动给予不等量产品的资产阶级权利,因此还需要国家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还需要国家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党对国家和社会发挥最高领导作用。列宁强调,党应该通过政府机关在苏维埃宪法的范围内贯彻自己的决定,党组织的全部工作都应通过苏维埃机关来进行,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全俄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政府机关的领导人要认真负起责任来,有效履行职责,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列宁明确提出:我们共和国的任何一个国家机关没有党中央的指示,都不得决定任何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列宁主张从政治上和组织上确立党对苏维埃政权机关的领导。政治上,苏维埃政权机关要坚决执行党的决议和政策,我们的党是一个执政党,党的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定,对于整个共和国都是必须遵守的。

3.坚持党政分工。列宁强调党对国家机关实行总的领导,总的领导主要解决一切有关政治的问题和决定苏维埃国家国际地位的问题,解决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和工作人员的任命和调动问题。在总的领导的基础上,实行党政分工,党既不能超过或代替国家机构进行工作,也不能对国家机构的工作进行过多干涉,党在保持对苏维埃国家的全部政策实行总的领导和指导的同时,应将党的日常工作和苏维埃机关的工作、党的机构和苏维埃的机构分开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党把精力集中于党的基本工作上,对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4.党要学习管理经济工作的知识。在列宁看来,管理的本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凭空就有的,不会因为这个阶级是先进阶级,于是一下子就有了管理的本领。先进的阶级代表着新的生产力,但并不等于说天生就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才能。为此,列宁要求共产党员要加强学习。在怎样学习、向谁学习的问题上,列宁特别强调要向资产阶级专家、资本家、承租者和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在组织管理国家经济问题上,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共产党员不要害怕向资产阶级学习。

5.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仅仅依靠共产党是不现实的,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列宁强调,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发动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指出:我们需要的是新型的党,另一种性质的党。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党要启发、教育、培训广大群众,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国家管理中,只有我们使那些过去被地主资本家禁止参加国家管理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在号召他们同我们一道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稳固基础,我们的事业才能成为真正不可战胜的事业。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确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发挥最高领导作用,强调党政分工,要求共产党员要加强学习管理经济工作的知识,党要密切联系群众,鼓励其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这些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经济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经济理论创新和经济工作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创新的经济理论和富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有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

(一)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革命的经济目标

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国情进行科学分析,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半封建经济占优势而又土地广大的国家,这就不但规定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基本的革命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在一定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规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这一革命不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经济上要使一切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性质和目标的分析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切实推动土地革命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二)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确保党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个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基础上,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在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三)通过解决土地问题吸引农民参与革命,壮大革命力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是广大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夺取地主的土地,使他们不再强迫农民服工役, 唯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广泛发动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实施了没收地主土地、打土豪充财政经费、征收地主富农钱财等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使广大农民参与到革命中来,壮大了革命队伍。

(四)通过减租减息团结社会各个阶层共同抗日,筑就抗日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党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在不改变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产品分配关系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在激发农民生产与抗日积极性的同时,照顾了地主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达到了依靠农民、团结社会各阶层共同抗日的政策目的。

(五)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提供有力保障

大生产运动是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克服困难、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要举措。在大生产运动期间,在生产形式上,实行了以农业为主,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公私关系和军民关系上,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方针;在上下关系上,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实行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在组织经济中,实行合作互助、开展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的方针。这些措施有力解决了根据地物资短缺问题,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为抗战胜利提供有力保障。

(六)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为革命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和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核心是从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开始向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并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转变。1947年,毛泽东同志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1947913日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主要内容包括: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债务;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等等。以耕者有其田为核心的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进行土地革命、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领导经济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一)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经济秩序

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将四大家族的资本收归国有,建立了国有经济,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接着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包括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物价,完成新解放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反革命,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等,稳定经济秩序,迅速恢复经济,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二)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伟大社会变革

随着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党及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推动社会主义改造,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制度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方面,通过吸引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城市工商业方面,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主要措施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等;在城市手工业方面,主要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有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根本上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制度基础。

(三)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会议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572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1956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围绕这一方针,报告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要统筹沿海和内地工业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这些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

(五)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把实现工业化作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心任务,积极探索并力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同志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我们党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向生产资料生产倾斜的同时,兼顾消费资料的生产;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兼顾发展农业;在重视资金积累的同时,兼顾消费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思想为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重要指导。

(六)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确保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毛泽东同志强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要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主要表现为适当安排、协调发展、平衡布局、适当分权等具体方针和政策。毛泽东同志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综合平衡主要表现为: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实现比例、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适当划分等。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的根本目标是确保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稳定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其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领导经济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需要,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积极的理论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作用的新观点、新理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一)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针对特定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思想路线,以便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这是党的一条重要经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为了科学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这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绝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动摇,并且要用适当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们才会相信你,拥护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为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二)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 “坚持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绝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

在新时期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决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是大非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保证党的领导。我们之所以能经得起风浪,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一条保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带根本性的一条。”“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新概括,也成为党的政治路线和一切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

(五)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党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实践反复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搞好党的建设,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

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依靠谁来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这些问题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八)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胡锦涛同志指出,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只有勤于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真正担负起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进行积极的理论探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理论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五、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领导经济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重大实践课题,对如何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有力指导了新时代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是经济与政治有机统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经济工作集中体现为改革与发展,要确保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党对改革与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我们党执政,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开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回答了依靠谁发展的问题;从以人民为中心立场出发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谁享有发展成果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实现结合的客观必然性,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四)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抓手

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体现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确保党对经济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要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转化为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方法。加强国家经济治理必须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就是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也是党的政治优势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治理的主要工具,调控体系不同,调控效能大不一样。我国要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提高国家经济治理能力要着力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五)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保证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坚定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了,对党忠诚才能有牢靠的基础。党的制度建设是提高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根本保证,党的各级领导都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把握客观规律,研究重大问题,讲究工作实效,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干部作风建设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完善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咨询机制,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锻造政治能力,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增强全球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成为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坚持精准施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重要保证

在过去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一如既往地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传承到今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没有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今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可能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

(二)开辟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其一,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关系中占主体地位,公有制成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物质条件,为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提供重要制度保证。其二,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按劳分配原则得到维护,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其三,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社会自觉组织和管理生产活动原则得到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被赋予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 政府通过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为主要手段,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进行宏观经济治理,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其四,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原则得到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新样板,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百年的奋斗历史中,为了探索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强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经济理论创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统治,在经济上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建立国有经济,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经济基础,用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改造个体手工业,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为经济建设全面开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如,关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关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综合平衡的理论,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开放新历史时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理论;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改革的方法和途径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最鲜明特色是科学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推动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理论创新又取得新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总结实践、展望未来,着力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如,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论,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是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作者简介: 何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团队负责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惠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经济纵横》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