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hina Economy

 
当前位置: 首页  CICCE之声
逄锦聚、荆克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11-21

摘要: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要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蕴藏其中的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做到“八个坚持”:坚持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要原则和重大方略等作了重要论述,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理论,不仅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也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

          

对于现代化,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定义有所差异,但也有基本的共识。“经典现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社会变迁”。

本文认为,现代化是世界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其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以主权独立为基础的国家现代化;第二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科技现代化;第三是以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途径的工业现代化和由科技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为先导的经济现代化;第四是与经济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社会现代化。现代化的这些内涵反映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要求,是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从历史看,以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西方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实践看,现代化除了具有一般性外,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下呈现出特殊性。西方现代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以资本为中心,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牺牲环境,对外扩张并掠夺别的国家资源以实现现代化等。例如英国,历史上靠武力对外扩张,鼎盛时期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有资料显示,1914年其殖民地面积相当于本土面积的111.67倍。再如美国,在其建国后的二百四十多年中,只有十几年没有战争,而这些战争大多是侵略别国和掠夺别国资源的战争,仅二战以后,美国就发动了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我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其原因在于:一是封建制度的落后,二是外敌的入侵。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我国曾经在科技、农业、经济领域领世界之先,政治、文化、社会制度也都对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是落后的。这样的制度局限,加上1840年开始的大规模外敌入侵,扼杀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历史上虽然一批志士仁人曾经前赴后继,力图要走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复兴,但都没有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艰苦探索,浴血奋斗,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主权独立的新中国,才为走向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开始,就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党成立一百多年来所进行的一切奋斗,目的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就开始探索中华民族政治独立、经济发展,进而使中国能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于1954年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其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将“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并且在198710月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三步走”总体战略部署。其后,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于现代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他又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国防、外交等领域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以经济领域为例,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经济增长为8.1%,增速居世界前列,GDP总量达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同时,我们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均GDP81000元。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又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些讲话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一重大理论,对于在新征程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发展新局面,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蕴藏其中的现代化一般规律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这些论述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不仅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也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从历史看,现代化进程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开始的,而且“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甚至直到现在,世界上所谓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世界上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只能有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种现代化的神话,证明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一成不变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作为目标、作为制度、作为道路,还是作为理论、作为文明形态,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创新和创造,既具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已有明确的论断,本文拟从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内涵的角度,对其进一步加以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内涵极其丰富,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加以理解。从经济学的角度,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一是从战略目标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设人类美好的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使每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奋斗目标。这样的奋斗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为具体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具体体现为党的二十大确立的任务和目标,即“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从奋斗目标进行理解和把握,就是把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特色和本质要求的高度凝练。    

二是从基本经济制度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建立在其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不同经济制度基础产生不同的现代化方式。中国式现代化赖以产生发展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除了基本经济制度,还存在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以及法律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等其他若干重要制度。这样的根本社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根本领导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发展的根本保障。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些都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

三是从发展道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方向确立之后,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由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四化”同步实现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和平发展,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走和平与发展之路。    

四是从文明形态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的总括和结晶。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的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

五是从理论和方法论上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目标、制度、道路、文明形态上的系列创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学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方法论,这些方法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党的二十大对这些方法论作了概括和阐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也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上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同时也蕴含着人类现代化的一般性和共同规律,是对世界现代化的重大贡献。这些一般性和共同规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立足本国实际,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说明,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首先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立足本国实际,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自主选择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此基础上,坚持开放建设现代化,有分析地学习借鉴别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为己所用,绝不照抄照搬。    

二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无论什么经济社会制度,人民终归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可持续,“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现代化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是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离开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没有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发展和成功。所以推进现代化,一定要坚持创新驱动,以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是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大力推进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上述中国式现代化特殊性中蕴藏的人类现代化的一般性和共同规律,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三、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来源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实践的理论指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不断坚持和发展。

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摩擦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从根本上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五项重大原则,着力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是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指出:“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14亿人口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学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要长期坚持和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一起迈入现代化。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保障人民在发展过程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合法权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三是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思想和理论保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抓住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关键,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要在扩大内需上下力气,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内需体系,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要扩大开放,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联系的,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要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合理,等等。因此,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保证。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五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更有力措施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形成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六是坚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扎实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格防控环境风险。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自然生态休养生息,建立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确保能源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七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和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八是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面现代化。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790044)。本文的脚注请查看期刊原文。

          

作者:逄锦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荆克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